| 添加收藏 | 设为首页
您的位置:首页 » 专题专栏 » 党建工作平台 » 学习园地

温守文先进事迹

时间:2017-03-22
 

温守文,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龙泉庄村党支部书记,在一次劳动中因公致残,失去左前臂。四十年来,他凭借自己对信念的执着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,用一只手托起了全村百姓的幸福梦。

一、梦想起航——“我要用一只手让乡亲们吃上饱饭”

1975年,24岁的温守文被任命为公社副书记。就在他走马上任的前两天,命运跟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——无情的脱粒机绞断了他的左臂。为了照顾他的生活,公社让温守文做会计辅导员,每月300个工分、15元钱。这样的待遇在小山村无疑是“高薪”,然而他并未接受组织的安排,而是回到龙泉庄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。这个消息如一声闷雷,在村子里炸开了锅,亲朋好友纷纷劝他,“就这个烂摊子,躲都躲不及,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,你逞什么能,趟什么浑水呀!”他斩钉截铁地说:“自个儿享清福乡亲们却挨饿,我受不了。我要用一只手让乡亲们吃上饱饭!”

“娃娃峪,坡连坡,山多地少光棍多,吃粮年年靠返销,花钱指望信用社。”这首流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顺口溜就是当时龙泉庄的真实写照,让这样一个穷山沟人人吃上饱饭谈何容易,更何况是只剩一只手臂的温守文。

上任后,温守文又做出了一件让全村人震惊的事情,他要改河造田种植水稻。在山沟里种水稻,山里人想都没想过,温守文马不停蹄地挨家做工作,可不少人还是半信半疑。就这样,温守文带头怀揣干粮、肩扛锹镐下地干活,一只手拿不住铁锹,他就用残臂夹着锹把干,僵硬的锹把将腋下的皮肉磨出了一层又一层血泡,混着汗水的鲜血一次又一次浸透了锹把。每天晚上,温守文都要忍着剧痛将与血肉沾粘在一起的衣服剥离下来,沾着盐水为腋下的伤口消毒,一阵阵钻心的痛折磨着他,豆大的汗珠在额头上滚落,但他从来都咬紧牙关不吭一声。乡亲们被感动了,轮圆了膀子跟着温守文一起干!这一年,穷山沟第一次长出了金灿灿的稻谷,山里人第一次吃到亮晶晶的大米,龙泉庄破天荒地告别了返销粮,实现了粮食自给。

二、梦想延续——“我要让全村人都富起来”

1983年,头脑敏锐的温守文在村里率先办起了小五金厂,生产矿山用抗磨材料。恰逢矿山产业蓬勃发展,温守文仅用三年时间就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,成为当地首富。致富不忘乡亲,温守文自掏腰包修建了从黄土营到龙泉庄三华里的村间路,改变了以往村民出村走河滩的历史。但这并未让温守文紧锁的眉头有丝毫的舒展。每天行走于面貌依旧的家乡,接触那些贫穷却无奈的乡亲,曾经“让全村人都富起来”的梦想再次清晰起来。

依山而居,就要靠山吃山,温守文打起了山场的主意。为了选准既适合本地自然条件、经济效益又高的林果产业,他捧起书本钻研起果树栽植管理技术,并多次向农林技术人员虚心请教,逐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全国的板栗论营养和口感,只有北京以东至山海关约400公里长、承德以南至渤海约300公里宽的地域所产的京东板栗一枝独秀,在国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,龙泉庄恰恰处在这一范围内。如果把全村几千亩荒山全部栽上板栗,岂不能让全村群众都能富起来吗?但刚开始,群众还有是些抵触情绪。有人说:“别听老温那一套,将来板栗卖不出去,都得扔河里。”……面对大家的质疑,温守文带头承包了村里最差的100亩荒山,试种栗树,给老百姓做示范。同时,苦口婆心地做宣传,逢会必谈“栗子经”,逢人必算经济账,并提出了“栽上板栗两千棵、十年楼房小轿车”的口号,鼓励大家承包荒山种板栗。一些不理解他的人管他叫“温魔障”。可就凭这股“魔”劲儿,让群众的脑袋渐渐开了窍。一时间,龙泉庄男女老少齐上阵,漫山遍野开荒人。

板栗是种上了,水和路又成了两大难题。为了建好引水上山工程,温守文多次跑到水务部门争取资金,但苦于没有相关政策,领导们着实为难。当他第15次登门时,望着他写满真诚的面庞、听着他感人肺腑的话语,部门领导百感交集,想方设法帮他筹措资金,先后打大口井9眼,建引水上山工程8座,实现了沟沟有水源。为了修进山路,温守文带着群众早上五六点钟起床、晚上七八点钟收工,风里来,雨里去,渴了就喝口冰凉的井水,饿了就吃口冷干饭。有一次,温守文正在工地上挥汗如雨,忽然阴云密布,大雨倾盆而下,把他浇了个透。由于身体虚弱,雨一淋便发起了高烧,等硬挺到收工的时候,已经烧到了39度多,人已恍惚。妻子心疼他说:“咱不干,不遭这个罪了!”可温守文却格外坚定:“全村的老百姓都看着咱呢,不干,就毁了全村致富的希望啊!再苦再难,我也要干起来!”

几年间,龙泉庄村共修进山路4370多华里,开发荒山3600亩,退耕还林670亩,共栽栗树43万棵,人均1200棵,去年龙泉庄的板栗总产量达到31万公斤。种植板栗加上其他的一些收入,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.5万元。

三、梦想升华——“我要把龙泉庄打造成真正的幸福乡村”

在温守文的带领下,龙泉庄人走上了生活富裕的道路,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。在温守文的心目中,幸福生活不仅仅是口袋里多几张钞票,他要把龙泉庄打造成“真正的幸福乡村”。

“发展是门学问,不是你想好就能好的,必须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乘着科学发展观的东风,温守文提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“绿色银行”理念,大面积推广树下种草,以草护土,用草养羊,羊粪搞沼气,再用沼气渣为板栗树施肥的循环经济模式。在温守文眼中,庄里的一山、一沟、一梁都是具有巨大效益的资源。在他的谋划中,除了板栗深加工之外,还要利用板栗树下的空间,发展藏香猪养殖;利用剪下的栗树枝磨成粉,做成栗菌棒,发展菌类种植;把村里已有的500只母绒山羊的养殖规模扩大到3000只……

生产力发展了,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提高了。为改善人居环境,温守文琢磨起创建生态文明村。仅一年时间,村内1200延长米街道得到硬化,文化广场坐落村中,3800平方米人工湖鱼跃蛙鸣。如今,温守文又在上级的支持下,启动了新民居建设项目,拟建二层别墅和四加一楼房,打造“楼在山中,人在绿中”的生态庄园。预计到年底,全村人有望住进风格独特,干净整洁的现代化住宅楼,实现他们不是城镇,胜似城镇的家园梦想。

    当别人还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时,温守文已经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旅程。从24岁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,到64岁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,风风雨雨四十载,温守文在“中国梦”的支撑下乘风破浪昂首直行,巍巍青山上洒满他辛勤的汗水,蜿蜒小路上常见他劳碌的身影,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,“改变龙泉庄面貌”的信念始终坚定,追求梦想的脚步从未停留。温守文用一只独臂,规划着龙泉庄未来更加美好的蓝图,谱写了龙泉庄崛起的传奇!